朝会之上,几道诏书颁布。
第一份诏书便是关于桓冲的任命。任命桓冲为荆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都督扬州之义成雍州之京兆司州之河东诸军事、领南蛮校尉、持节率军镇于江陵。并加爵丰城县公。
江陵便是荆州治所荆州城。
这一连串的官职每一个都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官职和荣誉。这也是对桓冲放弃扬州而换来的代价和安抚。
桓豁去世,桓冲必须要荆州。但实力已经不允许他占着扬州,只能退却。而作为妥协换来的,还不止这些。
诏书还任命桓冲之子桓嗣为江州刺史,建威将军,都督豫州荆州所辖七郡诸军事,加江夏侯。
另外,诏书勉励桓冲父子领军扼守上游荆州江要地,坚拒秦军。为此,决定每年拨付三十万石军粮给桓冲,让荆州江州兵马粮草充裕。
放弃扬州,这便是代价。但是桓冲得到了体面的待遇。虽然从此以后,扬州之地桓氏再无法染指,但是得到的也不少。荆州江州依旧在手,每年三十万石粮食的补助,且没有受到任何的责备。这已经足够了。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资源和利益上的交互和输送是环节的一部分。大晋这些豪族,掌控的是国家的资源。相互之间分配的也都是国家的资源。以此作为平衡实力和交易的筹码。
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因为大晋便是他们这些人的。豪阀便是国家,国家便是豪阀。国家的资源用来在豪阀之间进行交易和分配,在豪阀大族看来理所当然。这便是大晋。
第二道诏书是对谢安等人的嘉奖。
诏书热情洋溢的赞扬了谢安目光远大,筹建北府军和东府军的举动高瞻远瞩。关键时候,两军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可谓是居功至伟。
谢玄李徽两人统帅北府军和东府军协同作战,大破秦军,攻克彭城,战功卓著,一样得到了大量的溢美之词。
诏书任命谢安为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拜卫将军,进爵建昌县公。余职如故。
进谢玄冠军将军,东兴县侯爵位。以兖州刺史之职兼领青州刺史,都督江北诸军事,统率北府新军镇守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