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本上书实查册,这部册子在江湖上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济世韬略’。”
这济世韬略,即使是时隔了十年,无论是江湖还是朝野,都一直存在着这个传说,可是没有人想到它被放在朝廷中央的眼皮子低下。
“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其原因是因为,凌友之查询天下田亩流民,行的是秘密清查,用的人又是江湖侠客,不在朝廷体制之内。所以整部册子几乎详细查明了全国各地流民田亩的数目,不知陛下的时候,是否注意到,这当中记得和朝廷正编不同。可以在册的,不可以册的,合法的不合法的,有关的,‘无关的’,这部册子全部记录在案。”
“这部册子不仅仅是一部国家田地人口录,更是一部滔天罪证,几乎能要挟半个天下的臣民。凌友之的行为严重的危害了大曌国体,若他的行为被人模仿必然是遗祸无穷。”方镜儒叹息道。
一个封建农业帝国的根基就是农田、人口,这种数据本应该掌握在朝廷手中,但朝廷有制度,难免会被欺上瞒下。
最终这种数据却被江湖人士摸清,若以此要挟危害国家,就是祸患无穷,什么‘济世韬略’,不过是野心家的阴谋,仅凭这一点凌友之就死无葬之地了。
“其三呢?”神景又问。
“其三,是国不可用。凌友之擅查田地,已经是犯了天下百官之大忌,陛下若用此人,那凌友之所做之事,就成了陛下授意,轻则得罪百官,重则动摇国本,所以凌友之此人不可用。既然用不了,也不能使其闲置不理,所以他活着不过是朝廷的祸患。”
方镜儒这三条凌友之必须死的原因,神景无法反驳,他的无法反驳是因为于大曌来说,方镜儒说得都是对的。
可是神景细细想来,无论这些罪名到底有多对,可凌友之真的祸国殃民了吗?真从结果上来说,他还是杀了一个无辜之人的全家。
神景的情绪方镜儒看的清楚,他眼前的皇帝可不是一个眼睛里能揉得了沙子的人,他用人不疑,雄心万丈,要不也不会有他方镜儒。
方镜儒明白皇帝的心情,他接着又道:“臣随说了凌友之因死的三因,然而凌友之真正的死因,却是他自己的选择,不在这三条原因中,亦非是陛下的裁决。”
“什么意思。”神景不解道。
“陛下,您仔细看看这本‘济世韬略’,您就明白了。”方镜儒道。
神景望向那部凌友之的上书,方镜儒用了‘济世韬略’这个名字他忽然就明白过来,这部记载了天下真实田亩的记录,本就没有被公开的可能,因为一旦如实公开,这部实录它也就不实了,甚至朝廷根本没有方法去利用这部实录,它记载的太大太全,难道要朝廷去要挟天下百官、氏族吗?这显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