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坊>穿越>五代兴唐 > 三十、大举入寇
    号角相连,烽火连绵,将契丹虏寇犯边的消息传递了出去。

    梁兴来到碉楼下,站到了身披挂甲胄的秦明身边:“给我副盔甲,某也要登墙御敌。”他对秦明说道。

    秦明看了他一眼,随即点了点头:“也好,你是上面过来的,如果避战对士气打击有些大。”他转过头对自己的亲兵说道:“陆风,去给梁参军取副盔甲过来。”

    那陆风领命后进了仓库,过了一会儿,抱着一副盔甲出来:“参军,卑职来为您披甲!”他对梁兴说道。

    晋阳出产的锁甲虽然比扎甲、鳞甲要轻巧了许多,但是一个人也很难穿上,需要别人帮忙才行。梁兴在陆风的帮助下穿上甲衣,并不是特别合身,显得有些太了,只得用束绦紧紧勒住。其后又戴好头盔和牛皮制作的护臂。

    “你用多重的弓?”秦明见他穿戴整齐,又问了一句。

    “哦,我的射术并不是很好,更习惯于用弩,给我拿把四石弩吧。”梁兴稍微有些脸红,晋阳书院中那些勋贵子弟大多弓马娴熟,而他出身于普通的庄户,从小没有摸过弓马,在骑术和射术这两科上自然只能算是勉强及格。

    “咦,没看出来,梁参军力气倒是不小。”秦明听了有些意外,随口夸了一句,普通的军卒一般是配备三石弩,这能开四石弩的在军中算是身体较强的一类,真正的猛士能使用五石的强弩,这才是十分罕见。

    烽火台是古代边陲瞭望报警的军事设施,在西周时期已开始使用,在唐代时更是在北方边境修筑了一千三百余座烽火台,用于警戒突厥骑兵的突袭入侵,为最终平定富有突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唐末战乱,北地烽火台多遭毁损,原来晋军时期,甚至契丹骑兵突入到山北的武州或是云州周边才会有烽火示警。

    古代烽火台报警信号大约有6种,即:烽、表、烟、苣、积薪和鼓,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又增加了用号角传递警报。其使用方法,并无统一规定,各军都有保密规定,制度相当严密,如同古老的密码一般,外人一般看不明白。不同信号的发出,都要根据敌情的具体情况,如时间、人数、方位、距离等。对此,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更换烽火讯息的表达方式,各烽火台守卒必须熟诵,能够准确地识别和传递烽火信号。

    唐代的烽火台要比汉代高大得多,台外筑一圈围墙,烽火台顶部专门修建有四座烟囱和四座火台,烟囱用来举烟,信号传递得更为清晰。自李岌重返晋阳,登基称帝后,随着唐军势力重新向草原渗透过来,这明显带有华夏特色的烽火台也随之从云州和山北在北地草原漫延开来。

    当梁兴跟着秦明身后登上屯堡的高大碉楼顶部,却见东北方石崖顶上的预警烽燧信号突然一变,居然是四座烟囱一齐举烟,而且烟囱一侧的烽火台也都点燃了大火!在斜阳的映照下,四道浓密的烟柱直冲多云的天空,分外醒目。

    “不好,怎么是敌骑大举入寇!”秦明顿时大喊一声:“赶快把所有的烽火部点上!”

    梁兴往东北方向望去,只见不断有小队的草原骑兵从起伏的山坡后面冒了出来,沿着泛黄的草原,缓慢而且散乱地朝着北山堡方向汇集而来。有一支五人的骑兵小队已经来到了北山堡附近,梁兴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显得平静一些,仔细观察着那几个契丹骑兵。

    这些骑兵应该是前面派出的探哨,所骑都是契丹良马,身材要比寻常的北地草原马要高大一些。这些骑兵都身穿毡甲,表面钉满了一排排的铜钉。皮质的头盔上面也缀满了铁片,这应该是契丹或是奚部精锐部队才能拥有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