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各战区两个军级的左右将军皆有提拔,补足了缺额。
上述等皆在场者。
不在场者,西战区钱岳任命再作了宣布。又擢周力为江南战区正式都督,授三星伯,领镇南将军印。擢原关中战区今西南战区代都督张石为都督,授两星伯,领镇夷将军印。
其余如李焕、赵金等功勋卓著者,无论在场与否,皆有拔擢,军职、爵位皆有提升,一应赏赐皆厚。
再有降将,如吴三桂等,一应皆为部将,领三千人,配给各战区各校尉帐下听令,待观其行。
军事方面的调整,在平了外患之后,便是如此。宴后,嬴翌又将将军级以上的将官留下,与之针对各大战区的建制做了一番详细的谈论。
在军队调整过后,嬴翌才着手文官的拔擢升迁之事。
军队打仗,军功当然清晰可见。但军队打胜仗的前提,是后方的稳定和各项物资的及时供给。这都是文官的功绩。
何况自嬴翌占领京师以来,牧政院和御法院在建立各地方统治机构、施政方面,都无差池,这些功劳,都是要兑现的。
于是在召见了军队将官之后的第二天,嬴翌便下王诏,通过人道榜上一目了然的功绩增减,对文官进行封赏。
有‘代’字的,全部转正。有能力的,功绩卓著的,该拔擢的拔擢,该重用的重用。
种种任命拔擢,通过人道监下发到各官员手中。监事阎尔梅忙的脚不沾地。
整个这一份文官封赏,涉及到的人数,并不比军队来的少,超过千人。其中拔尖的,便是阎尔梅也不禁为之啧啧称奇。
有年方十九岁便为一府之尊的,有二十来岁便是府级御法执事使的。而且全是凭功绩而论,没有任何私人情绪参杂在其中。这在以往的朝代,是基本不可能的。
以往的朝代,有譬如甘罗十二为相之类的壮举。然而那并非是因为甘罗已经做出了多大的功绩,而是有皇帝的私人情绪参杂其中。当然,甘罗也好,霍去病也罢,那都是人杰,要不然皇帝也看不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