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位的皇帝正是允文帝,只是那时候允文帝登基也没多少年头,他处置政事虽说已经手到擒来,但远没有现在这么老辣熟稔。
而当时大齐动荡不安,烽烟在四处点燃,允文帝枕戈待旦,每天还要应付新的问题,着实也有些顾不暇接。
也就是这种境况下,女干臣进了谗言,允文帝虽然没有全信,可心中到底存疑。
他这一存疑,便对滇南的处置上犹豫不决起来。
都说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这话放在这里不恰当,但道理却是说得通的。
允文帝对滇南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的模样让很多人看在眼里。当时正是筹备粮草的关键时刻,不管是兵部还是户部,本就应付不过来这几处战场的供给需求,既然滇南让陛下头痛,他们自然看陛下眼色行事,将滇南的粮草供给一再压缩,并且迟迟没有发出。
粮草缺失,瘴气横行,饮用水被投毒,军队内部有女干细,再加上当时滇南接连干旱两个月没有落下一滴雨,草木烽火就成辽原之势。
于是,等允文帝终于想通这些事情,勒令人去滇南求援时,滇南卫家子孙和滇南驻军几乎全军覆没。其死状之凄惨,让前去救援的老将都痛哭失声。
卫家将士们的遗体被送回京城时,当时卫府的老太君看见各种死状、大多数尸首不全、甚至面目全非的儿孙,一口气没上来,直接跟着去了。包括卫府两位还无所出的夫人,也趁人不备直接在夫婿灵堂跟前服毒自尽。
卫府接连挂了几个月白,其凄惨的程度,让闻者落泪,见者惊心。
事后允文帝不知是出于愧疚还是弥补的心思,封了卫府世袭卫国公府的头衔。他还将卫府当时唯一留在府里,刚成亲没多久,也因此侥幸留的一命的卫六爷,以及其余几个还没长成的卫府儿孙,全都提拔起来。
卫六爷去了滇南,卫府其余几个儿孙,有入骠骑营的,有入京郊大营的,当然也有奔赴滇南,继续守护滇南边境的。
卫府一下子沉寂了,因为卫府的女眷几年之内再没有出门参加过宴席。
卫府却依旧还是那个卫府,只因府里的儿郎依旧奔赴在各个战场,悍勇杀敌,始终不忘祖辈遗志。
而如今的卫国公,正是当初被全家人宠得跟小姑娘似的,嫌弃拿刀枪都磨的手疼的卫六爷。他如今乃是三十万滇南军的首领,名副其实的朝中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