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坊>玄幻>长河奔逝 > 丹青沽酒趁梅花
    艺专教室后的龙脊山,是书荣来山城重庆后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国立艺专自迁渝以来,先是落脚壁山松林岗,因松林岗偏僻,难于延聘良师,又迁校至重庆SPB磐溪龙脊山麓果家园,教室宿舍大都借用民宅,又盖草房数栋作食堂之用。地处农村,偏远但也觉安全。

    龙脊山,名字有气势,实则是一座比较高的丘陵。估计因为山上有龙脊刺状凸起的岩石,由此得名。

    龙脊山地处江北,隔着泛着波光的嘉陵江,远远地,能够望见渝中半岛。

    最漂亮的时节是在春天,因为山脚水库岸边的一丛丛重瓣水仙到了花期。叶色翠绿、花朵黄白、叶片宽厚、挺拔、清香扑鼻的水仙花,迎着春日阳光,肆意盛开。水仙每个鳞茎可抽花茎1-2枝,多者可达8-11枝,伞状花序,花瓣多为6片,花瓣末处呈鹅黄色。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别致而可爱。

    因为这丛丛水仙花灿烂的铺陈,这不知名的水库宛如成了绝美的花湖。徜徉在这片水仙花湖之畔,书荣总会念起宋时黄庭坚赞美水仙花的这句诗句:“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每次面对这片蔚为壮观的水仙花丛,书荣总会有一种灵魂出窍的冲动,想纵身一跃投入这花湖的怀抱。

    书荣知道,中国水仙是由意大利传入的,时间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英语中,表示“水仙”的单词narcissus就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绝美少年纳西索斯的拉丁语名字Narcissus。行吟泽畔的屈原与希腊传说中在湖边顾盼流连自己倒影的纳西塞斯,都是为自己的某种完美,以不同方式决绝于这混浊尘世,这两个虽然是分别来自东西方的神灵,但在水边惆怅自恋的情节颇有几份神似。当时传来水仙的蕃客移民入乡随俗,遂以水仙,这一楚国故里对屈原的崇敬称呼,来承接这一西洋的神异命名。

    离开家乡大田、来到重庆,书荣仿佛感觉在艺专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与养分,新鲜的知识滋养、火热的艺术交流、蓬勃的青春气息,自己就像是这片水仙池塘里某株水仙,白天在向阳处,晚间在灯光下,享受充足的光照,叶厚枝壮、叶色浓绿、花开香浓。

    艺专的现实生活却是清苦的。教室是草顶泥灰墙,学生宿舍则设于山顶大碉堡内。但也正若如水养水仙,养水仙不需任何花肥,只需清水即可。

    位于龙脊山山麓的艺专,校内只有羊肠小道互通,下雨天,鞋子上沾满了泥。黄泥越走越重,最后走到教室门口,大家就只好在门外把鞋上的泥刮下来,然后再进教室。学生如此,他们的老师,那些全国的名教授,也和他们一样地走,风雨无阻来给上课。

    学习材料多半从上海经过重重封锁远道运来,食物多为杂质纷呈,戏称为“八宝饭”,饭中都可挑拣出无数砂石、蛀虫……。大多数人衣履寒怆,草鞋代步,教具画料匮缺。

    但是,师生员工热爱祖国,热爱艺术,坚信抗战必胜。来渝后,师生继续组织了抗日宣传队,深入工厂、学校、农村、山区,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战。艺专剧社演出《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流行戏剧,并创作并了轻歌剧《民族萌芽》、改良平剧《李服膺服法记》,和大大小小数十种抗战戏剧,把戏剧活动带到祖国西南。成立国立艺专的活报剧、标语和宣传画。画壁画、漫画、刻木刻,刷标语,揭露敌人的残暴和讴歌抗战必胜。

    季节换到冬季,龙脊山则换了另一种花魁。山麓之中,三亩多的腊梅次第开放。满山的幽香让人沉醉。

    书荣在家乡大田的宅院后面也是一片腊梅林。在寂静的冬日,万籁俱寂、万物蛰伏,唯有幽幽而持续的梅香,不分日夜地拥抱自己。所以当他第一次来到龙脊山腊梅林里,有很强烈的亲近感,在这幽香之中,他会忆起家里糖厂的甜香,和母亲慈爱的笑容。